2021年,天津大学数学学科全面升级,由天津大学牵头组建的天津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正式揭牌,成为首批建设的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之一。2020年,陈永川院士牵头的“DNA存储中的组合方法”项目获批科技部“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”重点专项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“双万计划”“强基计划”。天津大学数学学科源自北洋大学1895年建校的数学课程教学;1946年建系培养本科生,1993、2009年先后获批硕士点、博士点,2012年应用数学中心成立;2016年原数学系与应用数学中心重组为数学学院。
历经126年风雨的天大数学,在应用数学中心、数学学院成立后取得了跨越式发展。学院放眼国际、刀刃向内、锐意改革、蓄势待发,终从默默无闻走向崭露头角,为天津大学“强工、厚理、振文、兴医”版图拼上数学这坚实的一块。数学学科2018年软科学科排名冲至第15名;2020年首次进入QS世界数学排名前350;2020年U.S.NEWS最好大学数学排名第219位。学科实力和社会声誉持续攀升、引人注目。
在数学系成立75周年、数学学院成立5周年之际,回首来时的点滴,以期继往开来,再谋新篇。
天津大学数学学院院长孙笑涛作为应用数学中心教授,曾获得“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”、第十四届“陈省身数学奖”、“国家杰出青年基金”,并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类专业教指委委员。
2016年,天津大学为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,加强理科建设,推动百廿年以来理科再出发,引进了出身中科院数学所的孙笑涛教授。孙院长说:“在高校工作是挑战,做学院院长是挑战,在多学科并存、具有工科优势传统的大学做数学学院院长更是前所未有的新挑战。无论如何,数学学院一定要成为精品,要配得上天大的声望。我清晰地知道,要建好数学学院,就要按数学学科特点办事。具体说来,就是制定政策要符合学科特点,整个环境要形成良好的数学文化和氛围。”
孙院长认为,对数学学科来说,论文作者同等重要。中国数学学会有专门说明:“按照国际惯例,数学论文合作者署名通常以姓名字母顺序排列。如果按此排序,所有作者应视为贡献等同。同时,数学成果评价,通常不以论文篇数、引用率、基金额度为主要指标,而是依据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确定。数学论文引用率、期刊影响因子普遍较低,基金资助额度较其他理工学科明显偏低。”学院成立之初,党政班子就明确了相应的成果认定规则,并希望得到学校的政策支持。
孙院长认为,对数学学科来说,质量远比数量重要。有品味的学者也不屑于放下标准、迁就数量。没有合适的人宁可不招,有合适的人想办法招。教师如此,学生也是如此。只有坚持宁缺毋滥,高水平的工作才可能出现萌芽,优秀的学者才会主动靠拢。
对数学学科来说,成果需要时间锤炼。高质量工作是长期、反复、钻研的结果。而且数学论文产生周期较长,少则一两年、多则数年,“给岁月以文明,给学科以时间。学术研究如是,人才培养亦如是。数学更需要静待花开。”
“数学学科的发展,需要长期的政策支持、一贯的氛围营造。‘多快好省’不可兼得。天大数学要发展,需要长期坚持适应学科特点的方向、政策和氛围。春风化雨,水滴石穿,方有大成。”孙院长如是说。
按数学学科特点办事,首先体现在人事制度方面。学院成立后,多方调研、问计于民,先后召开了三次教代会专题审议,制定了12份共2万多字的人事制度系列文件,于2018年7月正式推行。
一是考核期限适当延长。学院主动扛压担责,将学校年度考核延长为3年岗位考核,给予教师长周期规划和钻研大问题的可能。二是现有教师分类管理。针对不同教师特点提出不同的岗位要求,适度加压激发活力,探索流转退出机制。三是学术特区强化建设。人才选聘全部通过应用数学中心,把好入口关;合同首聘期严格管理,大浪淘沙金玉自现,与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不谋而合;特区特办,充分发挥特区之“特”,全方位支持人才发展,鼓励自由探索、学科交叉、全面开花。
学院师资质量大幅提升,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, “万人计划”青年拔尖人才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“四青”人才增加6人,国家级人才队伍扩充到12人。教师晋升14人,精简12%;青年教师迅速成长,在人才培养、学术论文、基金项目等方面挑大梁,在学校无额外增资情况下,实现了人事改革的“软着陆”。
按数学学科特点办事,核心任务是把学生培养好。学院牢牢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立足天津大学工科优势,凝练特色、找准定位,为数学科学积蓄中国力量,为我国数学与自然科学、工程科学进一步交叉融合、再攀高峰散播火种。
强化思想引领,构建思政教育多维互动工作机制。初步形成了以“家国情怀”教育为主线,以思政课程、课程思政、日常思政为主体,围绕“政治方向、价值取向、学术导向、爱国指向”4项核心内容,不断提升“辅导员、导师、思政教师、学生骨干”4支关键队伍的作用,着力加强“思政课、党支部、课题组、书院制”4个坚实阵地,不断强化“同向协调、激励导向、调研反馈、培训提升”4项保障机制,初步形成了具有数学特色的思政教育“四四矩阵”的多维互动工作机制和学生思想引领教育体系。
夯实专业基础,实现数学大类招生与培养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成功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成为教育部首批86个数学一流专业之一;成功申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、金融数学2个专业,与原有专业构成数学大类;解构培养标准,修订培养方案,重构课程体系,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。
培养拔尖人才,创办求是数学班。学院实行“现学现考、优中选优”的招录方式,已获得国家“强基计划”支持;依靠大师育英才、依托中心办书院,形成“3I+2依+1衔接”工作方案,通过贯彻互动(Interacting)、整合(Integrating)、内化(Internalizing)的3I理念,实行以数学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本博衔接培养方案,争取“拔尖计划2.0”支持;引入动态进出的竞争机制,引导学生自主钻研。陈永川院士等国家级人才开设核心课程,师生自主开设“从黎曼猜想谈起”等16个本科生讨论班,播种学术种子。
力求推陈出新,搭建新工科数学课程体系。学院与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顾佩华院士通力合作,剖析新工科知识结构,专门开设新课,孙笑涛、史国良两位教指委委员分别为“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平台”开设《高等代数》《工科数学分析》课程;成立高等数学教学研究部,重组《高等数学》课程等三大基础课教学团队,倾注心血提升教学质量;《抽象代数》课程获批国家首批一流课程, 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》课程获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,《高等数学》等2门课程获批天津市一流课程。
培养质量逐步提升。学院的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成绩获非数学类连年国内领先、天津第一,数学类也屡次取得一等奖;数学竞赛(数学类)获奖人次连年增长,求是数学班武文治被《人民日报》微信公众号头条报道,刘子麒等2人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数学类一等奖,白易凡等2人获“天津大学十佳杰出青年(学生)”称号,杜晓玥等10名数学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实践,发表学术论文或申请专利。
按数学学科特点办事,必须高标准严要求。数学研究讲究有品位、有取舍。努力的方向要找对,念念不忘、必有回响。
不破不立,制定数学论文认定政策。依据数学论文所有作者同等重要的原则,不再区分第一作者、通讯作者,所有作者同等贡献;依据数学论文不根据引用率和影响因子判断学术价值的事实,选取80个TOP7%主流数学期刊(含37个A类)作为天津大学数学学院高水平数学期刊的范围,鼓励教师高质量工作;摒弃SCI、分区等概念,破除“五唯”,全力推进天津大学数学论文认定政策。
厚积薄发,明确教师考核晋升门槛。在长周期考核之下,学院兼顾不同类型教师、不同研究方向的差异,按照“跳一跳、够得着”的原则,适当提高了科研方面的要求;重新建立了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评聘体系,按照世界一流大学数学学科的标准,设立了晋升评聘条件,鼓励教师厚积薄发;实行首聘期考核海外评审,在国际参照系下定位,鼓励青年教师做有国际水平的工作。
学术成果层出不穷。学院在高水平数学期刊发表论文数量持续刷新,Top7%数学论文总数比3年前翻了一番,4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占比80%。宗传明在《美国数学会通报》上发表重点论文被《中国科学报》2020年5月头版头条专题报道。余讯副教授论文在《Duke Mathematical Journal》上发表;学院自然科学基金大幅增长,青塔2016-2018年全国自然科学基金数学项目获批数量和金额统计中位列全国第五;学院2018年获批重点项目2项,占全国数学重点项目的2/17,是当年全校的1/4,分别是孙笑涛牵头的“模空间理论及应用”、王凤雨牵头的“随机偏微分方程的遍历理论与相关性质”;2019年陈永川院士领衔的“组合数学”团队获批创新研究群体,也是全国数学领域的第九个创新研究群体;学院2020年获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(青年基金4项、面上项目12项),94%为45岁以下青年教师主持;2020年陈永川院士牵头的“DNA存储中的组合方法”项目获批“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”重点专项。学术表现上,学院形成了领军人才以身作则、以点带面,青年教师脱颖而出、捷报频传的良好态势。
学院按数学学科规律办事,以服务国家强盛、人民福祉为己任。数学探究不同之同,发挥无用之用。无用之用,可堪大用。
学科交叉,谋求数学创新成果出实效。应用数学中心依托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专项,建立了传染病风险预警模型,自2020年1月18日始,对我国新冠疫情的输入风险作出了精确预警,并对国家输入性风险防疫工作的体系建立提供了多项建议,完成了超过70项科研报告和资政报告,得到疾控、外交等部门的致函肯定;聚焦“卡脖子”技术需求,“DNA存储中的组合方法”成为科技部“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”重点专项,推动了大规模、低能耗数据存储实用化和规模化;为华为公司开发“前置全景技术”,填补了智能移动终端前置全景技术两项空白,已应用于华为手机;互联网有害信息识别算法及软件已应用于国家广电总局等多家单位;与中船重工、江南造船集团、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、阿里巴巴集团、百度公司等合作,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。
主动作为,开展海内外数学教育科研合作。学院倡议并举办了首届卓越联盟数学学院院长论坛,建立卓越联盟数学学科定期对话机制,破题新工科背景下数学的使命和目标,探索工科高校数学人才培养范式,推动工科优势高校数学学科全面合作;依托中国-东盟工科大学联盟,组织为期90天的大数据创新能力培训班,在东盟及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和地区招生35名学员,加强了东盟数学和大数据领域的人才储备,推动亚洲各国在数学和大数据教育领域的互学互鉴,激发信息共享和科技合作,服务“一带一路”战略。
发扬传统,保质保量完成国家重要任务。学院先后承担了1986版、2008版、2019版三版“GB/T 6380-1986 I型极值分布离群值的判断和处理”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;连续承担天津市高考数学科目阅卷20多年,以高度责任感和专业性,高效率、高质量完成了任务;为兴疆固边服务,自2014年连续派遣教师驻扎新疆师范大学兄弟学院任副院长,承担大量授课、带队支教、科研管理、民族共建等工作,力促该校在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水平明显提升。
按数学学科特点办事,必须营造数学文化氛围。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。硬性要求只是权宜之计,心灵熏陶才是长久之策。
打造数学文化品牌。学院线下活动人气旺盛,从“北洋数学讲堂”“国际数学日”到“青年下午茶”“学业辅导站”,院士大咖开讲,师生同学互动,学院各项主题活动年均上百次,不仅注重知识传授,更为树立学术志向、涵养“家国情怀”。线上专栏内容为王;“立德·数人”发布天大数学的人物和故事,育有德之人,做有德之师;“大黑(黑板)和小白(粉笔)的故事”倡议尊师重教;“Research Highlights”,以论文概要为主,发布天大数学近年来的高水平科研成果;“Our Interests”聚焦数学研究进展,促进交叉协同创新;“每日一题”专栏发布习题,线上互动,已编发700多期。
开发数学文化载体。学院提炼北洋纪念亭和Mathematics首字母的共性,形成了数学学院LOGO;以猴为原型,设计卡通吉祥物小π,拉近受众距离,输出数学文化理念。学院网站营造学术氛围、聚焦人物风貌、服务师生所需,已成为天大数学人的心灵归宿和扩大影响的重要窗口;公众号发挥即时阅读短小精悍、传播迅速的特点,融合短视频、H5等形式增加关注提升互动,关注用户数7000多,日均推送1.3篇,曾在校内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排名中获第六名。
浸、养、熏、育非一日之功。数学学院小处着手,持之以恒;“实事求是”、厚积薄发;讲究品味、追求极致的数学文化内核入骨入髓,必将成为天大“数学人”的风骨和骄傲。